簡單而言,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從這三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活動的可持續性,也是一種識別企業非財務風險和機遇的方法。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利用ESG標準來篩選企業,確定投資方案,被稱為ESG投資。
它要求不單純從財務角度評估企業的發展能力,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公民的概念有所沿襲,但因為它明確環境、治理、社會三個維度,比起相關概念更清晰、更直接;同時包括一套簡單、易理解的指標和披露方法,對企業實踐更具操作性,對投資者更有工具性,所以以“后來居上”的趨勢,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監管方、投資方接受并廣泛使用。
在一個運轉良好的ESG宇宙里,監管部門通過法規調節企業行為,引導企業準確披露信息、提升ESG表現,促進市場良性運轉;
評級機構等第三方在海量信息中,篩選社會、環境、治理等綜合表現優秀、風險較小的企業,給出指數、排名或口碑;投資者基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結合不同的評價信息,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企業在內部自覺和外部驅動之下,不斷提升ESG績效表現,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共創——商業的光亮照向陰暗的角落,讓弱者受到幫助,讓環境得以永續,利益實現共享……
ESG宇宙生態圖 圖片繪制:康華
這是眾人期待的愿景,但現實是復雜且充滿矛盾的。在向光ESG生態大會“ESG與企業融資創新”
論壇上,
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亞龍一針見血地指出部分矛盾之處:
在投資端,綠色
金融、ESG創新金融產品迭出,但部分產品仍處于“自嗨”狀態,產品是政策指引下有限范圍、有限領域實施,項目投資回報低,各方在可持續價值之間的關系不明確;
在實踐端,企業既想通過ESG彎道超車,又受制于“被評級”,更多聚焦于信息披露,沒有認識到ESG工作經營發展之間的關系,很少將商業戰略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之間相結合;
在評價端,評價結果、分數常常被引用,但是不同機構之間的結果不具備相關性;而且一些評價方不能深入了解企業管理和實踐邏輯,不熟悉行業風險和機遇,導致時有給予企業的評價難以得到認可;
在行業端,ESG生態日漸壯大,但廣大從業者的專業能力良莠不齊,缺乏學科融合、協同的能力,較多存在了解投資的不懂ESG實踐,熟悉ESG實踐的不懂金融等問題,造成ESG工作與商業發展之間存在斷層。
這些矛盾背后有ESG自身仍需不斷成長的客觀因素,也存在ESG生態鏈各方目的、訴求不統一的主觀原因,二者相互影響,造成繁榮背后泡沫升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