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正“當紅”,但其能否“基業長青”、具備持久生命力,取決于它能否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價值創造的途徑是否符合企業客觀實際。
目前,巨大聲浪背后,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可推廣的模型仍然缺乏。ESG
評級、榜單、獎項繁榮,其中不乏優秀實踐和創新項目,但少有從政策、管理、
金融、技術等角度,對優秀模式的提煉、分析和應用指導,換一家企業或者換一個行業就無法落地,使ESG的價值像空中樓閣,看得見,摸不著。
此外,談及ESG優秀企業和項目,更多聚焦于大企業、大項目,對于中小微企業的關注不足。一項調查顯示,64%的中小企業認為,推行ESG最大困難是缺乏相關知識和資金,最需要的是財政的支援、業界的指引和人才培訓。
“大家太心急了,”張亞龍說,“我們要正視ESG應用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搭建平臺,由政府、金融機構、媒體、企業等相關方組成ESG工作小組,長期跟蹤服務幾個類型的企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定企業中長期ESG發展模式,由此為企業增長賦能,為社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實際上,這樣的創新平臺已在探索。2023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啟動“薩凡納計劃”(Project Savannah),利用數字工具幫助全球中小微企業簡化ESG報告流程,生成經核證的ESG數據憑證,幫助中小微企業向商業伙伴傳遞ESG關鍵數據,從而加強其獲得全球融資和
供應鏈機會的能力。
在
香港,針對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要求,香港貿易發展局與專業組織、商會、企業開展“T-box升級轉型計劃”,引入ESG支援項目,幫助中小企業把ESG融入業務,用創新科技解決固有問題。
針對ESG與金融人才短板,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撥款二億元港幣以資助本地有資格的人士參加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培訓,擴大本地人才儲備,以支持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
隨著良好的ESG生態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相關方認識到,更多類似的平臺正在逐步搭建,為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